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網經期末考

經濟三 陳宗梧 93208041

1. 7→6→1→8→12→4
2. DONE
3. DONE

何謂”web2.0”?特質為何?
<1>Web2.0就是讓消費者同時也是提供者。有別於傳統web1.0的單向接收資訊,web2.0提升至網路上的資訊,可由消費者提供,並讓廣大的使用者們有互相交流的機會及空間。把自己能給的東西提供上去,讓有需要的人透過人脈網絡,而從中得知並獲取需要的訊息;另外在尋找資訊時,已非過去的為純粹接收者,而是改變成主動尋找需要的東西(如google)。簡單的說就是增加了參與及主動兩項要素。
<2>在web2.0的世界裡,網路上的交流方式屬於主動。以廣告來說,過去的方式是網頁上會有許多小廣告連結,耗費成本大,而且大部分點進去接收到資訊的多半不是有真正需求的;但在主動的web2.0中,使用者可能是透過搜尋,直接找尋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切過程將變的有效率許多。因此在web2.0中,主動及高效率將是他的特色。另外從行銷者的角度看來,web2.0意味著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種創新的媒介形式、一個集中的社群環境,以及一種全新行銷理念。

又何謂”web3.0”?與2.0有無衝突?
<1>Web3.0的環境下,網路無所不在。只要願意,即可將這個思維用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並且向外擴展,形成一個鏈、一個圈。由此可知Web3.0完全去中心,無中心的概念,他強調的是利益共享理論,在一個利益結點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某種關聯實現共享。另外,web3.0改變了傳統對網際網路世界的描述。我們之前習慣稱網際網路為虛擬世界,我們平時接觸的人事是現實世界,而web3.0的概念中,已淡化甚至消除這種區別,沒有所謂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就像我們不會把打電話看成在虛擬世界裡與人溝通一樣。甚至可以這麼理解,網際網路最終也是現實的,像手頭用的很多東西一樣真實。
<2>不衝突。web2.0的概念是網路上某種資訊利益,要傳給陌生人,只需透過人脈網絡,就可以傳導。而web3.0則是一種提升,他倡導利益共享理論,在一個利益的節點上,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某種關聯實現共享。

在”Web2.0”的經濟下,一個新設的網站,如何能在初期啟動”網路效果”?而在”Web3.0”的經濟下根本不必在乎網路效果;你同意嗎?請說明之。
<1>在提供某項財貨或服務時,供應商可降低價格或提供優惠、增加廣告等誘因,吸引基本的用戶數量,等到這些用戶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能使網路效果開始實現並明顯展開。
<2>若根據web3.0的定義,則不需要在乎網路效果。原本web2.0之所以必須在乎網路效果,是在於他的基礎假設,在於透過人脈網絡來傳達資訊,因此固定的基本用戶成為相當重要的向外發展的基礎。但web3.0的定義,則是認為資訊傳播不受到這些限制,認為在任何時點上,透過網路無所不在的概念,將不再受到人脈網絡的侷限,任何資訊都將能夠隨意傳播接收,因此網路效果將不再重要,因為資訊已是唾手可得。

為何在網路經濟下,併購成為常見的手段?
在網路經濟下,一項服務能夠在市場上立足、為眾人所接受,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須先有一定的基本使用人數,再透過網路效果吸引更多的人,等達到一定的使用人數,才能穩定下來,成為市場上的霸主。在這段期間,除了須打敗眾多競爭者,還需經歷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才能成功。因此,某一服務提供者若想要增加另一項服務的提供,就得再重新開發並打入市場,想必是一件相當困難且成功率很低的事情。因此,常藉由併購,直接收購已被市場大眾所接受的東西,可減少較多的不確定性及成本。
Google為何要併購功能看似相似相同的網站?
YouTube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影片的上傳及觀看,也就是說使用者想要找尋影片的相關服務,大多只會想到YouTube,而這個印象,是Google所沒有的。也就是說,經歷考驗及隨機的外生變數之後,YouTube已成為影片服務的霸主,及使Googe擁有相同功能,也不會被大眾所廣泛利用,所以才會併購YouTube。因此Google併購YouTube並非是為了他的功能,而是為了使用的大眾。
Google如何定位其新產品?
兩者的關係,為YouTube將幫助Google,從文字搜尋跨足影音下載服務。也就是說Google將利用本身強大的搜尋功能,加入YouTube的服務,擴大自己的版圖。

六 (子毅提供)
Q:分析:Sony Ericsson在07/06柏林推出新型隨身聽系列音樂手機W960,將與iPhone展開競爭

(1) iPhone會是市場主流嗎?WHY?
iPhone簡介:在MacWorld大會上終於推出了大家期盼好幾年的iPhone手機。據悉,蘋果已經思科達成協議,蘋果手機可以使用iPhone這一名稱。蘋果自己稱這款iPhone不是一個產品,iPhone結合了寬屏iPod、手機、網絡通訊設備。有人甚至用去年世界杯期間著名的解說詞來形容iPhone的誕生:『iPhone不是一個人,它繼承了蘋果產品的光榮傳統……偉大的iPhone。』雖然這些話多少有些誇張,但至少蘋果這次沒有讓大家失望。

  蘋果推出iPhone手機後,根據慣例,業界的分析師和評論家都會發表一番評論。對於iPhone手機,如果分析師說太多馬屁話可能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大部分分析師可能對iPhone手機發出各種各樣的質疑,估計在今後的一段時間不會停止。這裡,我們不妨也來說說iPhone手機可能面臨的質疑,當然,我們這裡順便也給出一些解答方案。

質疑一:功能與iPod重合

回答: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曾經有人說如果蘋果推iPhone手機,那麼將會是一個失敗,這句話很顯然有些絕對。雖然蘋果iPhone的功能多少與iPod播放器有些重合,但就手機是否會取代MP3播放器的話題我們已經討論過無數次,並且沒有任何結論性的結果,很顯然,有一部分人只喜歡純粹的音樂播放器,這部分會繼續選擇iPod,同樣,一部分會選擇具有較強MP3功能的手機,iPhone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質疑二:搶走iPod用戶

回答:iPhone就是為了搶新用戶

  有人分析稱iPhone手機的推出會影響到iPod的銷量,雖然這種分析的結果有對的成份,但我們必須考慮到,蘋果不可能永遠指望iPod來賺錢,iPhone手機則正好是蘋果轉型的代表產品,除了鞏固老用戶,iPhone必然也會吸引到一部分新的用戶。

質疑三:iPhone沒有創新

回答:iPhone定位明確,功能突出,未來路還很長

  有人又說蘋果iPhone手機沒有任何創新,這些評論在iPhone手機推出之前便放出這些話,當然,在iPhone推出之後,也有人稱它沒有突破。的確是沒有突破,但大家不要忘了,這還只是GSM版的iPhone手機,隨著不斷昇級推新,iPhone手機的功能也會隨著增加。與其他同類手機產品相比,iPhone也更加突出了一些實用型特點,定位更加明確。比如,強大的音樂和視頻播放功能、上網功能能。這樣一來也讓用戶在購買時有明確的選擇性。

  市場的手機種類繁多,相信很多人在購買一款新手機前,腦子裡會浮現都三星、LG、諾基亞、索愛、明西等品牌,但大部分手機普遍存在給人困惑的感覺。廠商在宣傳時也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手機的所有功能都展現給大家,MP3、超薄、折疊、拍照、上網、超長續航、英語學習、卡拉OK、游戲……相信大家看過之後會有一種雜亂的感覺,這是因為廠商在宣傳手機時沒有突出重點,結果導致沒有一個是重點,這也給用戶帶來了困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並沒有宣傳過多的功能,只是突出了觸摸式大屏幕,網絡通訊和音樂播放功能。

質疑四:推廣通路不完善

回答:蘋果不會因為通路而把好產品憋死

  又有人懷疑蘋果推iPhone手機是否有完善的通路來推廣。對於這一點,首先要擔心的是蘋果公司自己,而不是我們,相信不會有哪家公司會因為通路會耽誤好產品的推廣,更何況是蘋果公司。說到這裡,我們暫且做個階段性的結束,畢竟蘋果手機纔剛剛與大家見面,目前甚至還沒有在市場流通。
SWOT 分析
優勢:
I-POD使用中的高忠誠度顧客
鮮明的“時髦、流行”品牌定位
產品本身的技術足夠
獨有的“白色”、“簡約”性格

威脅:
I-POD使用者是否會移轉購買iPhone
固有手機品牌是否會“夾殺”、削價競爭
手機功能是否會取代MP3,或是MP3取代手機功能
蘋果本身如何明確區分iPhone與I-POD的網路平台、介面平台
手機性格是否繼續走I-POD路線
I-POD本身依價格的市場區隔很漂亮,iPhone是否做得到
複雜的通信系統(市面上有GPS、PHS、3G等~~到底哪個才是下一季主流)

劣勢:
日本SONY-易利信的直接回擊(現今市場中,該品牌與與iPhone的目標顧客訴求較相似)
對於手機產業,蘋果電腦的資源、KONW HOW太少
與電信業者的合作可能
其實手機的附加功能,iPhone技術是否能及

機會:
直接訴求MP3為主流
直接訴求白色簡約風格
直接切入年輕人使用品牌(年齡層應該還可以下探)

最後,承上述,其實蘋果電腦利用I-POD成功是在於發現MP3沒有“領導品牌”,I-POD明確區隔市場,以網路平台、影音支援為後盾,導致品牌知名度大增!

現階段他想利用I-POD品牌的成功經驗,複製進入手機產業,但是他忽略手機產業中已經有許多廠商“深耕”市場,且已經有“領先”品牌,NOKIA還是世界十大品牌之一~~因此,其實iPhone這條路將打的辛苦。

還有一點,iPhone若走I-POD影音路線,承上述,是否會與I-POD定位衝突?那手機其他功能呢?照相?通信系統設定?iPhone是否能確保品質?

再則,iPhone若走年輕客群,訂價怎麼訂?年輕人能花“多少錢”買手機?別忘了,三星、LG都是走多功能、低價策略,iPhone怎麼攻擊該市場?

最後,iPhone要成功,關鍵在於“品牌性格”與“訂價”。
它的品牌是以“情感”出發,等著看他是否再創奇蹟!?

(2)Sony Ericson 會成功嗎?WHY?
Sony Ericsson簡介:今年3月30日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為慶祝2月在台市佔率首度突破10%,達到10.2%,舉辦了一場慶功宴,這是近年來,台灣手機市場除了市佔率達20%以上的摩托羅拉(Motorola )、諾基亞(Nokia )2大品牌之外,唯一一家市佔率突破10%門檻的手機廠商。
行動技術娛樂化
5年前,東方文化的Sony,與西方文化的Ericsson,共同宣佈合組手機公司—Sony Ericsson,新公司並在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台灣分公司也在當日正式營運。
當年, 由於消費者對合併後的品牌信心有疑慮,再加上合併後的首款手機T68i,直到2002年6月才在台灣發表,且當年也僅推出此一型號手機,不僅在台的市佔率掉到3%以下,還較Sony、Ericsson2家獨立品牌合併前合計的市佔率還低。
不過,索尼愛立信在強調行動技術娛樂化,加上Sony母公司的資源,使得索尼愛立信得以藉助橫向資源整合,讓Sony與Ericsson的用戶重新信賴索尼愛立信的品牌。
先天條件具優勢
Sony Ericsson台灣區總經理葉順發指出,Sony在電子事業與娛樂內容事業具有優勢,而Ericsson則擅長高超行動通訊技術,Sony Ericsson可說是由優質DNA所組成,在先天條件上就相當具有優勢,因此,對索尼愛立信未來表現深具信心。
經過40個月的努力,SonyEricsson市佔率終於突破10%門檻,葉順發說,10%的市佔率,對Sony Ericsson而言,是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Sony Ericsson合併之後的創記錄。
年底市佔率達15%
Sony Ericsson預計第2季推出6款以上手機,包括2支低階手機(J220、J230 )以及中低階3G手機等,在積極促銷下,預計到年底單月市佔率就可以達到14-15%的目標。
隨著台灣3G時代來臨,索尼愛立信在母公司Sony集團旗下的電子、娛樂事業資源全力支援,例如Sony BMG的影集、音樂內容等多媒體應用,Sony Ericsson可說已經站穩相當有利的戰略位置,且正朝著手機市佔前2名大步邁進。
在2001年Sony與Ericsson達成共識,各自將手機通訊部門獨立出來,以各持股50%的方式,合資成立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 ),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在瑞典、日本、中國、美國與英國等地設有研發部門,全球擁有6000位員工,從事於研發、設計、銷售、行銷、經銷及支援等相關工作。Sony Ericsson手機在技術規格上由愛立信主導,手機外觀設計及行銷由Sony主導。根據調查,去年全球銷售量約5170萬支,市佔率約6.3%。在成立4年多,就拿下全球排名第5,被商業界譽為是少數2大國際性企業結合後,最成功運行的公司之一。
Sony Ericsson的五力分析
1.現有競爭者-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三星電子、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
2.潛在競爭者-4G行動電話業者。
3.會員議價能力-會員議價能力高。
4.供應商議價能力-供應商議價能力低。
5.替代品威脅-BBS、易即通、網路電話。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YouTube擺脫爭議 與最大唱片集團EMI簽約

】(中央社舊金山三十一日法新電)線上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近年紅到不行,但「網站」紅是非多,許多未事先取得版權的影音片段在線上分享,惹得各大唱片公司告聲連連。今天YouTube與全球最大唱片集團EMI簽約,終於可以擺脫官司不斷的窘境。


YouTube與EMI達成協議,也宣告正式與全球四大唱片公司集團成為合作夥伴。YouTube先前已陸續與環球音樂集團、華納唱片集團及新力博德曼音樂娛樂集團簽約。
EMI同意旗下藝人的音樂作品可以在YouTube上分享,YouTube用戶也能將相關作品剪到自製影片內。YouTube 執行長赫爾利就興奮表示:「能夠網羅EMI旗下大牌藝人的音樂真的令我們很興奮,YouTube用戶可以共享這些優秀作品。」

雙方合約的金額相關細節保密,但EMI集團執行長尼柯里表示,集團及藝人都會「獲得合理的賠償」。EMI近年正積極想利用「創新商業模式來創造商機」,這次與YouTube合作可說是雙贏的局面。

EMI旗下重量級歌手如雲,包括老牌搖滾歌手大衛鮑伊、酷玩樂團、流線胖小子、街頭霸王及諾拉瓊斯等。

YouTube未來發展

useful
http://www.wretch.cc/blog/winlin&article_id=7620036

時代評選便利人類用品 YouTube膺年度最佳發明

今年什麼最紅?美國時代雜誌評選最近1年出現而且對於人類影響深遠的發明,結果揭曉,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榮膺2006年最佳發明,理由是,它改變了網路人際互動;其他在交通、家庭用品、食品、衣飾、玩具、醫藥、安全和軍事範疇,也各有突出的新發明入選。

來自台灣的陳士駿和創業夥伴赫利去年創立YouTube,現在已經蒐集了上億則影音片段,點閱人數平均每天增加7萬人次,10月更被網路搜尋巨擘Google收購,揚名全球。 時代雜誌指出,YouTube的成立剛好碰上拍攝剪輯更方便的影像革命、網路工具更普及的社會革命,還有厭倦主流媒體、想要自娛自樂的文化革命,創造了「人人皆記者、個個是名人」的新潮流;陳士駿和赫利只是發起人,無數參與上傳下載的網民才是真正的YouTube發明人。

youtube時代

時下年輕人中最流行的就是瀏覽可自行上傳個人電視作品的YouTube网站。以瘋狂來形容YouTube在美國社會中所造成的影響,一點也不夸張。
自從1990年代后期新經濟以來,商業新聞中的寵儿是非网絡公司莫屬。先是雅虎,后是AOL,再來就是谷歌。不過媒體寵儿排行榜從來只有長江后浪推前浪,決不會風水輪流轉。因此總有新的公司成為大眾追捧的對象。

今天的寵儿是YouTube。它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商業新聞中,有時不到一天可以出現兩個大新聞。

例如9月19日剛剛傳出時代華納与YouTube簽約,將允許YouTube的使用者在他們的電視作品中使用時代華納的音樂。這個舉動可謂是网絡時代解決版權問題的一攬子方案,可謂是革命性的進展,此舉不但讓其它音樂唱片公司無緣于YouTube每天播放1億個電視作品的大市場,而且還讓他們揚言要告別YouTube侵權的行為有點進退不得。

另一個更具革命性的進展是美國總統俯制作的反毒品的電視宣傳片放在YouTube 上,此舉無疑將大大提升YouTube在廣大网民中的聲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來使用和觀看節目以及上傳他們的作品。

YouTube造成對社會的沖擊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許多大公司,商業大机构受YouTube的成功的驅使,爭先恐后地与YouTube合作。 YouTube公司成立時間非常短,但其風頭之鍵,猶在谷歌(Google)之上,每天一億個電視在播放,這個業績令CNN等電視公司瞠乎其后。時代華納搶先一步,無疑是搶了一個先机,而白宮的跟進,無疑開創了所謂的YouTube的革命時代。

令YouTube一舉成名的節目是一位自稱是17歲的少女的作品孤獨的女孩。該日記式的電視系列有近五十万觀眾并有成千上万的電視回應。不過該片中不雅的內容以及在學校和親子關系上坏的示范,令人怀疑它的真實性,同時令YouTube蒙上了坏名聲。有人稱YouTube的節目是慘不忍睹。如今連白宮也要將政府的宣傳節目傳到YouTube上,無疑給YouTube洗去了不少坏名聲。這有可能讓YouTube的使用者從年青人向社會大眾擴張。

YouTube成為主導青少年思想的發展主動力,也是青少年生活形式的大展示和大染缸。其負面影響多過正面影響。許多教育專家和大部分的家長對YouTube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懮心忡忡,坏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圍在迅速擴散之中,要想關閉這個渠道几乎沒有可能,唯一可做的是使用YouTube去影響青少年。

所有這一切表明YouTube已成功在社會中取得了合理的地位,但它造成的負面影響并未隨之而去,相反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幫助青少年帶來了阻力。家長們發現他們越來越難于适應网路時代父母的角色。不過父母們并未放棄,祈望他們不會失敗。

wiki-----youtube

many info

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youtube歷史

YouTube成立於2005年2月,由查德·賀利、陳士駿(Steve Chen)、賈德·卡林姆,這3名PayPal前僱員創辦。其創辦原意是為了方便朋友之間分享錄影片段,逐漸成為網民的回憶儲存庫和作品發佈場所。

YouTube採用Sorenson Spark與Adobe Flash 7提供之影像編碼技術,將用戶上傳影像檔案進行壓縮轉檔。今日Youtube影片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個人影片及電視節目片段,音樂錄影帶及家居錄影等。YouTube影像品質遠不如RealVideo與Windows Media等線上串流技術,但因低頻寬需求並可簡易地藉由Flash Plug-in內嵌於個人的blog或其他網站中而迅速取得壓倒性的知名度與成功。有研究與投資公司決策高層指出YouTube的網站流量需求極高,甚至每月需要付大約100萬美金的費用,在2006年3月,YouTube開始在網站賣廣告。

2006年4月至5月,由香港網民拍攝的短片巴士阿叔令YouTube在香港聲名大噪,該片不但吸引很多香港網民進行二次創作,更吸引了本地及外國傳媒的報導和注意,自此,香港網民紛紛上傳各種各類的短片至YouTube。

YouTube至2006年已有4000萬條短片,每天吸引600萬人瀏覽,在成立後的短短15個月,已超越MSN Video與Google Video等競爭對手,成為本世紀最多人瀏覽的網站[1]。

2006年10月9日,Google公司以十六點五億美元收構了YouTube網站,並與環球唱片、SonyBMG及華納音樂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達成內容授權及保護協議,解除市場對內容供應商可能追究侵權內容而升高法律行動的疑慮。

YouTube禁止用戶上載有版權與色情內容的短片。